近年来,传染病、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疾病发生率下降,饮食结构改变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增加,同时老年疾病的发生率增高,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引起的心身疾病更是大幅增加。近日在《健康财富》周刊和华东医院举办的上海市民健康大讲堂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内科主任、上海心身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安琳教授为市民上了生动的一课。
警惕代谢综合症威胁人们的健康
二十一世纪,代谢综合症正在侵蚀并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郑教授在讲座中说,代谢综合症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病变:如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导致代谢综合症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摄入总热卡过多、缺乏运动、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抑郁等。
高血压
我国高血压病患者数量已达1.8亿,平均每年增加300多万人,每三个家庭就有一个高血压病患者。郑教授说,高血压在我国呈现出三高、三低的趋势,即患病率高(11.26%)、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知晓率低(35.6%)、治疗率低(17.1%)、控制率低(4.1%)。事实上,一些患者对于高血压防治的知识并不理解且存在误区。Q1:平时既不头晕头痛,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怎么会血压高呢?
Q2:今年69岁了,血压190/90mmHg,收缩压高一些也无所谓。
Q3:家里自测血压正常,一到医院测血压就偏高。
郑教授说,高血压的测量有学问,一般来说,非同日、3次静息血压均超过140/90mmHg即可诊断高血压。如何测量血压有个三同一原则:即同一时间、同一状态、同一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性疾病。高血压病人可能有的症状如头晕、头痛、眼花、失眠等,但事实上很多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千万别以为没有症状的高血压就可以不治疗、不吃药,不在意。血压控制不好会引起可怕的并发症,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因此,没有症状的高血压也要积极控制。老年人单纯性收缩压增高,舒张压却不高的不少见,这类病人应该怎么治疗?郑教授说,高血压是可以并且应该持续治疗得到控制的病变。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值过大非常危险,需要引起警惕。但由于目前没有一种降压药具有选择性地只降收缩压而不影响舒张压。所以,降压治疗时,既降低了超正常值的收缩压,必然也使正常范围内的舒张压下降,这一结果对老年人可能是有害的。因此他主张老年单纯性收缩压增高,不必将血压降得过于低。人的血压并非一成不变,血压昼夜波动:白天高于夜间约10%;血压季节性波动:秋冬高、春夏低,情绪、睡眠、紧张、谈话都可以影响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就是一种不少见的现象。在家测量血压时很正常,但一到医院,看到医生、护士,即使自觉不紧张,血压也会蹭蹭往上升。那么这种现象正常吗?郑教授说,这至少说明,在应激状态下,此类人的血压控制不好,因此也不能掉以轻心。必要时在应激状态下可加一些降压药物。
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流减少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产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包括各种因素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家族史、吸烟等以及A型性格。郑教授说,冠心病的诊断要看临床表现--心绞痛、心肌梗塞;易患因素的控制情况;心电图或运动试验作为参考,确诊仍需做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的防治要从几方面入手,生活模式改变:戒烟、低胆固醇饮食、适量运动。药物治疗:可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阿司匹林、波立维);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可使用他汀类药物。有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并经冠脉造影有适应症的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考虑行冠脉支架植入或冠脉搭桥术。现在不少老年人都知道运动锻炼的重要性,也每天坚持出门锻炼身体。但郑教授建议,不主张老年人跑步运动,也不建议爬楼梯锻炼身体。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全身已退行性变,走路是最为适宜的锻炼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慢走、中速走、快步走,日行5000-10000步左右。
高脂血症
临床上所谓的血脂,主要指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LDL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LDL约占总胆固醇的60%左右。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它的含量越高越好。甘油三脂升高,会使HDL降低,若同时存在高LDL,更容易发生冠心病事件。Q:血脂应该降到什么水平?
郑教授认为,血脂水平的标准并非只有一个,而是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等。
治疗高脂血症,首先是生活模式的改变,如摄入总热卡的严格控制;增加运动;放松情绪。郑教授特别指出,如果是胆固醇高,应用他汀类药物,如果是甘油三脂高,则应用贝特类药物。两种情况需要对症治疗。
糖尿病
我国过去20年糖尿病在城市人口中发病率翻了3倍,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将增至3200万。郑教授说,预防糖尿病,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胆固醇-LDL、血糖。防治糖尿病,管住嘴是关键。2型糖尿病发生原因包括遗传因素:代谢综合症、胰岛素抵抗;进食过多引起胰岛功能衰竭不能分泌足够胰岛素来消化血糖。早期诊断应重视餐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都应<6mmol、糖耐量试验、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空腹胰岛素水平等。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动脉硬化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生命脏器病变及肢体溃疡坏死,或因肾小球、肾小管病变引起肾功能衰竭,还会导致白内障及眼底病变、末梢神经病变等,因此积极防治糖尿病刻不容缓。郑教授指出,防治糖尿病要严格控制总摄入热卡,包括淀粉类、蔗糖、果糖、动植物脂肪、酒类及甜饮料;增加运动;降糖药应用:磺脲类、双胍类、糖酐酶抑制剂、胰岛素增强剂及胰岛素替代治疗。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45岁以后,其前期并非不可控制。郑教授就遇到过一女职工,测量血糖发现空腹10mmol,餐后19 mmol,其有家族糖尿病史,但之前未有血糖异常。郑教授建议她先通过控制饮食,少吃甜食、不饱食、少喝高汤,并适量运动,日行1万步。一段时间后再测量血糖已恢复正常水平。令人惊喜的是,近五年来该女职工每年体检,血糖控制得都很好。郑教授还建议,糖尿病患者不妨买一个快速测定血糖仪,平时一周检查一次,饮食控制不好时也测一测血糖变化,以期更好的控制血糖。
小心折腾出来的心身疾病
面对现代社会的压力、竞争和快节奏,人们的心理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心理障碍而产生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
某大学教授平时经常去各地讲课,事务繁忙,近来心脏早搏突然增多,去了不少医院都查不出原因。该教授家族并无心脏病史,平时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但性格争强好胜,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很高,对医生开出的药品也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担心有副作用。就诊时焦虑情绪非常明显,进一步询问得知,原来不久前教授的一位师兄突发心梗去世,更让他焦虑不安。后来使用了2周的抗焦虑药物后,频繁早搏现象消失了。郑教授说,现代社会不少心身疾病其实是自己折腾出来的。可以说,不愉快的情绪反映了心理素质较差。一般来说,内向、敏感、紧张、追求完美、孤僻、刻板、可塑性差、暗示心重、胆小这些性格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另外就是A型性格的人,多为急躁冒进,争强好胜。现代社会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不良、感情生活的挫折、医源性或非医源性引起对疾病的恐惧、重大生活时间的打击等均可能引起心身疾病。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70岁以上的老人,配偶去世后另一方患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等。
抑郁:持久的情绪低落、无法控制的焦虑情绪、兴趣减退、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失眠早醒、注意力不能集中、健忘、自我评价低、消极悲观。
焦虑: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可能发生或根本不可能发生危机的到来,可以对某些特定事物,也可无特定事物。
强迫:不能为主观意志所控制,反复出现的意念和行为。强迫意念:强迫观念、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穷思极虑、强迫旋律、强迫联想等。强迫行为:强迫洁癖、强迫检查、强迫仪式。这些心理障碍可表现为:慢性疲劳综合症、失眠早醒、头痛、头晕、心悸、胸闷、大透气、胸痛、早搏或ST-T改变、咽部异物感、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紧张性多尿、夜尿多、ED、慢性疼痛等等。对于心身疾病,不仅需要进行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疏导提高自身心理防卫能力,药物治疗也是必须的,这是由于心身疾病的原因是由于导致抑郁的大脑中某些神经介质(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低下有关。如何提高心理防卫能力,克服不愉快情绪,郑教授给出了12条心理箴言:
1. 人总是在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这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不应该成为压力和阻力。
2.得与失就像是自己和影子:有得必有失,反之也一样;理解这一点才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3.社会中的人群是由各种不同的成分组成:不能以己律人,要学会理解和适应。
4.千万别把他人的错误和缺点来折磨自己:这对维持良好心情和人际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5.和他人遇到分歧时,尽量多做观众,少当演员:是保持清醒和理智的有效方法。
6.看不惯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时,学习一下角色互换:使自己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愤怒。
7.当自己情绪十分低落时,请记住永远向前看:只要人活着,没有愈合不了的伤口。
8.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保持充分的自信而不是犹豫: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只有实践过才知道对和错。
9. 世界上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对人不应过分苛求,对自己要学会满足。
10. 任何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压力:压力是应该付出的学费,等到不需要再交学费时,压力已经转化为动力。
11. 千万别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两个不同的人:不应该苛求别人本来就没有的东西。
12、树立坚定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自信是实现目标的根本。( 来源:《健康财富》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