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了寒冬,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预示着最危险的季节即将过去,因而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春天的气候是四季中最为反复无常的,脑中风极易在此时偷袭。
倒春寒 血管最易“闹情绪”
典型病例:50多岁的赵先生,前几天早起后感觉浑身无力,而且左侧肢体麻木,还不停地流口水,突然眩晕、站立不稳,家人急忙送他到医院做相关检查,被诊断为中风,好在治疗及时,赵先生很快恢复了健康。
脑缺血的发生与日气温差、日气压差有关。当日气温差≥15℃时发病率明显升高;当日气压差增大时,发病率亦显著增加。此外,环境的相对湿度也对脑中风的发生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寒冷、气温和气压骤然变化都会诱发脑中风。这是由于异常的气候变化,会降低人体各个系统的“应变能力”,引起大脑皮质功能障碍,神经中枢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细小动脉持续痉挛,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加,血压升高;加之平时一些基础疾病的困扰,从而易引起脑供血不足,诱发脑中风。
血压高 注意三个时间段
典型病例:65岁的于先生是一名高血压患者,一天夜里快11点了,他突然想起降压药还没有吃,就吃过药去睡觉了。没想到凌晨2点时突发重病,被送到医院后确诊为大面积脑梗塞。
从生理角度讲,人的血压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和一个低谷,这三个时间段病人一定要谨记。
一般情况下,进入睡眠状态后,血压会逐渐降低,在凌晨3点左右达到最低值。因此,一般来说,医生不主张高血压病人在晚上10点以后服用降压药,这样可能会由于低血压状态,引发脑梗塞。清晨以后,血压会在8~9点和15~16点达到两个小高峰,因此这两个时间段不主张高血压患者进行锻炼,以免引发脑出血。
防为先 辨证选药很重要
典型病例:68岁的马先生3年前发生过中风,每年换季时都要输液进行预防性治疗。今年2月初,他在诊所输液时突然右侧肢体瘫痪,并导致死亡。经诊断,本身就是痰湿体质的他仍然在使用滋阴助湿的药物,结果诱发了脑梗塞。
秋末冬初(11~12月)和冬末春初(2~3月)中风发病率较高,此时进行预防性治疗对防中风确实有一定效果。但是,有很多患者在进行预防性治疗时针对性不强,有的甚至是盲目跟风输液,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最好到医院进行血流变、血脂、颈动脉彩超等检查,对症选用药物治疗。
提醒老年朋友,千万不要忽视气候变化给您身体健康带来的隐患。建议早春不要过早脱棉衣,室内的温度亦要确保温暖舒适。尽量根据天气预报来调整您的出行时间,避免寒冷刺激给您带来的不适和发病的潜在危险。适当的体育锻炼、减肥、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对预防脑中风很关键。
中青年人竞争压力大,酒桌应酬较多,想预防中风就要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日饮白酒量不得超过50毫升,啤酒1瓶,葡萄酒2杯;日摄食盐量应在6~8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