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病理学家们通过对血液粘稠度的形成以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血稠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不同季节、时间和气候等。所以对一个人来说,他的血粘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之中。由于人体自身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从而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使多数人并不产生病态表现。但应强调,中、老年人群出现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伴有高粘滞血症的情况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检查、治疗,而不应仅根据某些血液粘稠度检测结果应用所谓特效药物。
高血液粘稠度的防治包括饮食疗法,清淡、低脂、低糖饮食,多吃鱼肉、瓜菜、黑木耳、玉米、大豆、黑豆、蒜、洋葱、山楂、茶等。适当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高血液粘稠度者必须戒烟,因为吸烟可使血管收缩,血液粘稠度加重。如果采取了这些措施后血液粘稠度不能降低,就应该根据病情进行降糖、降压、调脂治疗。临床观察表现,诸如维生素C、维生素E、阿斯匹林、复方丹参等药物都具有改善血管功能,增加血液流速,抑制血液凝集和溶解血栓等作用,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至于目前国内有些地方盛行口服或静脉注射一些药物以稀释血液,避免心脏病或中风等发病,此种现象缺乏科学试验支持。摘自《全新冠心病防治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