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活动状态下脑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活动状态下脑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作者: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血脂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转贴自:未知    点击数:1355


陈国华(河南新郑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我们对185例脑血栓形成的患者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在安静状态下发生脑血栓(简称静脑血栓)102例,占55.2%;在动态活动下发生脑血栓(简称动脑血栓)83例,占44.8%。现将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l  临床资料

1.1  病例  59例,女24例,男女之比为2.51。年龄556537例,占44.5%;65岁以上46例,占55.4%,为最多。

1.2发病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10月至次年5月发病最多,61例,占73.4%。这主要与环境温度的波动过于频繁、剧烈有关。

1.3发病时间  夜间06时发病占8%;上午712时发病占52%;午后1318时占32%;傍晚后1924时发病占8%。以718时发病较多,69例,占84%。说明以白天活动状态下发病多见。

1.4发病诱因与起病过程本组病人均在活动状态下发病,有明显的诱因,其中以家务劳动和体力劳动最多,起病多突然。

1.5主要症状与体征老年动脑血栓大部分主要症状、体征与静脑血栓相似。但有少部分症状、体征与出血性脑卒中相似。

1.6辅助检查本组病人均行颅脑CI'扫描,证实有低密度病灶的存在。

1.7治疗与转归本组病例全部采用内科治疗,主要用药有脉络宁、维脑路通、复方丹参、功能锻炼,无一例死亡。疗效判断标准:(1)完全治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2)基本治愈:语言正常,肌力达到4级以上,生活自理,独立行走;(3)显效:语言正常,肌力达到2级以上,生活部分自理;(4)有效:语言基本正常,肌力达到1级以上,生活不能自理;(5)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恶化。同期内用同一种治疗方案对102例静脑血栓与83例动脑血栓对比疗效观察。

可看出动脑血栓疗效好,与静脑血栓相比在完全治愈、基本治愈,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2讨论

2.1脑血栓形成因素  Virchon曾提出脑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1)血管壁的改变;(2)血液成分质量的改变; 

(3)血流的改变,即血流缓慢停止或形成涡流等。近来大量的研究证明脑血栓形成是在动脉硬化、管腔狭窄的基础上,血小板聚集力改变,粘附率增高,抗凝血酶Ⅲ(AT.)、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烷(TXA2)平衡失调,血流缓慢,血压下降等因素所引起。又有资料提到脑血栓的发病与昼夜生理节奏有关,晨间的发病率比其他时间高12倍,这与晨间血小板聚集增高有关。因此在传统概念中,认为脑血栓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尤其是在睡眠中或晨起后,而出血性脑卒中是在活动状态下发病。

可是自从脑CT应用临床以来,证实很多脑血栓病例是在活动状态下发病。本组报告老年动脑血栓83例,占同期血栓的44.8%,发病率比较高。C0hn曾提出过:在活动状态下,血管收缩性增强,而引起脑供血不足(原发性缺血)。又有资料提到严重的脑血管痉挛也可引起脑梗死。也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给动物强烈的精神刺激中,观察其超微结构,发现脑血管中有大量的血小板粘附、聚集及释放反应,同时脑血管内出现血小板血栓,因此认为精神刺激、兴奋是构成脑血栓的重要因素。作者认为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存在上述脑血栓诸因素,而在活动、兴奋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活动物质,使脑血管痉挛,加速了脑血栓的形成。但对动脉硬化后,为何引起痉挛,机制尚未明了。

2.2动态与脑血栓老年动脑血栓是在活动、兴奋状态下发病,且以白天发病率高(84),多突然出现,甚至有些在强烈活动中发病,如打门球、网球、紧张工作、情绪激动等,有少部分临床症状具有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征表现,因此诊断动脑血栓要和出血性卒中相鉴别,以免延误诊断,带来不良后果。

       2.3预后动脑血栓由于存在脑血栓形成因素及血管痉挛所产生。但脑血管痉挛一般呈阵发性,如经过一定时期及适当用药是可以缓解的。因此对脑组织的损害时间较短,损害程度相对较轻。所以当脑血管痉挛解除后,即能较快恢复。且从本组病例和同期静脑血栓病例疗效比较,完全治愈、基本治愈差异非常显著(P<0.01),故认为老年动脑血栓预后好、恢复快,只要积极治疗,有完全治愈的可能。摘自《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