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作者:心脑血管病 脑中风 心肌梗塞 心律失常 心肌梗塞 心绞痛    转贴自:未知    点击数:1149


陈翠荣 (山东济南济钢总医院内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起病急、危害重,对患者的心理影响特别大,能否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极大。现分析如下。

1  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焦虑、恐惧 :陌生的环境,紧张而忙碌的医务人员,监护器的鸣叫,不断进行的多种检查及诊疗措施,如血压的测量、心电图的监测、输液、采血等,再加上突发的自身症状,如疼痛、憋气、肢体活动不灵等,患者一时无法面对而表现出烦躁、紧张、焦虑、恐惧。

1.2猜疑心理 :有的患者不爱说话,常通过医生护士的表情、言语、动作来揣测自已所患疾病的轻重,易猜疑、误解别人的意思,整天处于患得患失之中,因而难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3依赖心理 :患病后,对一些事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他人帮助,时间久了,便形成了依赖性。特别是心功能不好的,活动后出现的胸闷、憋气更使患者恐惧。肢瘫患者,在家人的精心照料及耐心呵护下,往往错失了早期功能锻炼的最佳时机。更有个别病情易反复的患者,出于对疾病的恐惧,而表现出对药物,甚至对医院的依赖。

1.4固执心理 :特别是自尊心强的患者,认为自己辛辛苦苦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家庭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患病了,理应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怀和照顾。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病最重要,家人及医务人员都应围着自己转,因此,稍不如意,便会固执起来,甚至拒绝饮食和治疗。

1.5择优心理 :人患病后,求生欲望特别强,总希望能得到及时诊断及治疗,希望最好的医生和护士为自己服务,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6孤僻、怪异心理 :有些患者,特别是丧偶、子女不孝或经济困难的老人,因长期独自生活,缺少亲人的关怀,享受不到家庭的温馨,患病后脆弱的感情无以寄托,便会出现孤僻、怪异心理。

1.7抑郁、悲观、绝望心理 :有些老年患者,因各个器官功能减退,患病后往往涉及多个系统,并发症特别多,病情易反复且久治不愈,既增加家庭负担,又拖累亲人,慢慢就会失去治疗信心,常会无故的发怒哭喊,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孤独、无助、悲观、绝望等。

2.心理护理

2.1对焦虑恐惧者:及时给予心理安慰,各项技术操作动作轻柔,细心讲解各种检查及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安排亲人陪伴,及时解除患者的痛苦。

2.2对猜疑者:护士在病人面前应表现得大方得体,经常与患者交谈,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做到有问必答。

2.3对依赖者:在对患者的病情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适时地提供合理建议,对心功能不好的患者,嘱其适当活动,以不引起不适为准;对生活不便的患者,讲解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以成功的实例来感化患者,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对病情易反复的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症状及各种应急处理方法,使患者对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对固执者:应尽力维护患者的自尊,以温和的态度,轻柔的动作对待患者,经常与患者谈天,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帮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及时与患者亲属沟通,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

2.5对择优者:应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给患者讲解主治医师的特长,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每次检查及治疗的目的,尽可能的提供优质服务,使患者满意。

2.6对孤僻怪异者:更需要护士的耐心、诚心,多接触患者,经常与患者谈心,提供适当的帮助,使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怀,家庭的温暖。

2.7对抑郁悲观绝望者:更需要亲属的密切配合,使患者觉得他是家庭的支柱,家庭的幸福所在,他的家人需要他。使患者在充分了解病情的情况下,敢于勇敢的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相信活着就是幸运的,就是对家庭的贡献。

总之,人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心理问题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何调整好患者的心理,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对待疾病,是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摘自《中华医学实践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