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病情失于控制,日久则容易发生心、脑、肾、足和眼底等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其治疗目标是什么?如何衡量其病情控制的好坏?如何治疗才能算好的治疗?对此,早在十数年前,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就提出了所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方案。认为糖尿病治疗目标仅仅控制血糖是不够的,应该以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即长寿加健康为两个治疗目标。观察指标仅仅检测血糖也是不够的,应该同时重视检测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和临床症状等五项指标。治疗则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口服降糖药、胰岛素、针灸推拿、气功等八项措施。体现了整体认识疾病和综合防治的精神。在此,我们重点谈谈糖尿病代谢控制和五项观察指标。
一 血糖
糖尿病以血糖升高为基本表现,控制好血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指出: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1.1 mmol/L,甘油三酯(TG)控制在4.0mmol/L,为差。血脂指标要求至少3个月检测一次。
三 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良好控制血压,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指出:血压控制在130/80mmHg而<140/90mmHg,为尚可;血压≥140/90mmHg,为差。血压控制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四 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一般要求患者的体重达到正常范围内。而对于标准体重常用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臀围及腰臀围比值等。
体质指数(BMI):要求直立、免冠、脱鞋并仅穿内衣情况下,测体重及身长,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获得。BMI=体重(kg)/身长(m2)。并可根据简易体脂含量的评估方法,评价体重情况。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指出:男性<25kg/m2为理想;<27kg/m2为尚可;≥27kg/m2为差。女性<24kg/m2为理想;<26kg/m2为尚可;≥26kg/m2为差。
简易体脂含量的评估方法
评价结论BMI(kg/m2)
体重过低<18.5
正常18.5
超重24.0
肥胖≥28.0
中国肥胖工作组建议的超重和肥胖诊断分割点
腰、臀围及腰臀围比值(WHR):
腰围(W):测定时需两足分开(25~30cm)并直立,测量部位在骨性胸廓最下缘与髂脊最上缘的中点水平面。
臀围(H)测定时则并足直立,测量部位在臀部最宽处。使用软皮尺测量,让皮尺贴着皮肤表面,但不压迫软组织。
腰臀围比(WHR)=W(cm)/H(cm)。
中心性肥胖:WHR男性>0.90,女性>0.85,和(或)BMI≥30。
另外,标准体重还有一种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即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体重正常有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多数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消瘦者体重增加,肥胖者体重减轻,则提示病情好转。
五 症状
临床症状是由于病理生理和心理因素所致的不舒适状态。包括高血糖相关症状如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以及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水肿、呕吐、肢体麻木、疼痛、头晕、头胀、胸闷憋气、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皮肤瘙痒等糖尿病并发症症状等。结合肝肾功能检查、眼底检测、心电图、B超、肌电图检查等,有利于及早发现并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以防止糖尿病并发症进一步恶化。
总之,对于糖尿病代谢控制和病情的检测,不能仅仅以血糖尤其是简单检查一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来评估。临床上非常有必要从整体考虑,及时检测多项观察指标,系统分析数据,全面认识疾病。尤其是新近调整过治疗方案者,更应密切关注多项指标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我们临床曾观察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就采取了多指标综合评价疗效的思路,结果发现中药不仅可以改善乏力、口渴、心慌等症状,更可调整糖脂代谢紊乱,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3个月内可使8%左右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到7%以下水平。 (来源:糖尿病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