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高血压并不陌生,高血压患病率高,诊断也不难,多数人表示了解高血压的危害,知道高血压是一种无法根治但可以被控制的疾病。但在生活中,和高血压有关的问题还是容易被多数人忽视,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和降压有关的12个“关键词”,只有了解以下内容,高血压患者才能远离心脑血管疾患,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1:补钾 适当增加钾摄入有助控制血压及降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不少人的饮食特点除高钠外,还普遍存在低钾(仅1.9克/天),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钾4.7克/天,氯化钠4~6克/天)相差很远。研究显示:钠和钾的代谢之间有密切关系,低钾会抑制钠的排泄,高钠又能抑制钾的吸收,而高钾则能促进钠的排泄。增加钾摄入能降低发生高血压和中风的危险,尤其对盐敏感的老年人及肥胖人群,适当补钾可抵消钠的升压及血管损伤作用。 人体钾主要来自于食物,含钾丰富的食物主要来自蔬菜和水果。 专家忠告:不少人口味普遍偏重,饮食中钠钾比值严重超标,为使钠钾比值达标,必须在增加钾摄入的同时,降低盐的摄入量。
关键词2:限盐 限盐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压,增强降压药疗效,减少降压药用量。 钠盐与高血压的关系密切。多项研究发现:钠盐摄入与血压水平呈线性正比关系;钠盐摄入少,高血压患病率低,反之亦然;每人每天多摄入食盐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毫米汞柱及1.2毫米汞柱;限盐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压和减慢血压随年龄增长的升幅,以及减少服用的降压药剂量。 减少饮食中钠盐摄入,已成为高血压防治中的重要共识。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我国人群食盐摄入量普遍超标。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北方人为12~18克,南方人为7~8克。 由于国人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腌制食品。 建议如下:1.循序渐进。对已习惯高盐饮食、口味较重的高血压患者而言,突然实行低盐饮食可能会难以接受,不妨采取逐步减量、循序渐进的方法。2.钾盐替代。如果需要咸味,可使用一半氯化钠一半氯化钾的制品。3.口味多样化。用醋、糖、姜、蒜、辣椒等加强食物的风味,以减少对钠盐的依赖。4.不吃快餐,因为许多快餐中的钠含量很高。5.将盐“表面化”。烹调过程中少加盐,最后将盐和酱油加在食物表面,或在餐桌上放置盐瓶、酱油瓶,由家庭成员按各自口味添加。 专家忠告:限盐应贯穿于高血压防治始终。对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及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高血压患者而言,限盐带来的好处更大。 关键词3:戒烟 吸一支香烟,收缩压升高10~30毫米汞柱。 “吸烟有害健康”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是它对国人的警醒作用却微乎其微。但很多人都知道吸烟与肺部疾病和癌症的关系,但很少有人了解吸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2005年我国烟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中,只有约25%了解吸烟对心血管的危害。真实情况是,每日吸烟3~5支,心梗风险增加40%;每日吸烟40支,心梗风险增加7倍。吸烟不仅通过烟草烟雾中氧自由基的作用直接损伤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血栓形成,也通过对血压的直接影响,导致血压异常和心脑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 吸烟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烟草烟雾中所含的尼古丁所致。研究发现,吸一支普通的香烟,可使收缩压升高10~30毫米汞柱;长期、大量吸烟,每日抽30~40支香烟,可引起小动脉的持续性收缩,小动脉内膜渐渐增厚,形成小动脉硬化。有学者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观察吸烟对血压的影响。结果显示,吸烟可引起正常血压者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在高血压患者中,吸烟者24小时白昼、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专家忠告:高血压患者吸烟,不仅会使降压难度增加、降压药物应用增多,还容易发生恶性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冠心病及心梗等威胁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更值得一提的是,吸烟者发生高血压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再吸烟,今后发生高血压几乎不可避免。奉劝所有吸烟者,为了健康,下决心戒烟。 关键词4:危险因素 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控制血压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若不注意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发生心脑血管疾患的危险依然很大。 高血压患者若合并有3种或3种以上危险因素,即使血压降到正常范围,依然有较高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除血压外,常见的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有:1.年龄,男性>55岁,女性>60岁;2.吸烟;3.总胆固醇>5.72毫摩/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4.腹型肥胖(男腰围>90厘米、女腰围>80厘米);5.合并糖尿病;6.C 反应蛋白≥1毫克/分升;7.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0岁;8.有靶器官损伤,如左心室肥厚、颈动脉斑块或内膜增厚≥0.9毫米、血肌酐轻度升高或有微量白蛋白尿等。 上述危险因素,除年龄、性别及家族史不可改变外,其余均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或使用药物来改善或消除。具体措施包括:1.遵医嘱服药,平稳控制血压,减少血压波动;2.改良生活方式,多运动、控制饮食量、调整饮食结构、戒烟、少饮酒;3.治疗与高血压相关疾病,如控制血糖、降血脂,有动脉斑块者应长期服药稳定斑块等。 专家忠告:高血压患者应坚持定期体检,包括体重、血脂、血糖(空腹及餐后2小时)、肾功能(肌酐、尿酸等)、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定量、C反应蛋白(高敏法)、心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血管超声等检查,以了解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及靶器官受损程度。 关键词5:血糖筛查 半数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血糖升高。高血压与糖尿病同时存在,未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将成倍增加。 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血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通常,医生通过测血压、验血脂,很容易发现血压和血脂的异常。但是,糖代谢异常却不容易被发现,原因有三:一是高血糖在早期常没有症状,容易被忽视;二是部分糖代谢异常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早期常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空腹血糖正常,若仅测空腹血糖,这类患者就会被漏诊;三是目前血糖筛查通常在内分泌科进行,心血管内科医生还没有形成对高血压患者常规查血糖的概念。 我国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53.3%的高血压患者同时有高血糖;中国心脏调查(针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的血糖调查)也显示:近8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如果单纯检测空腹血糖,2/3的高血糖人群会被漏诊。由此可见,高血压患者合并高血糖是非常普遍的,但漏诊情况很严重。
关键词6:自测血压 与动态血压监测相比,家庭血压监测价格更为低廉,应用更为方便,有利于血压达标。 准确测量血压是提高高血压诊治水平的前提。以往测量血压,多在门诊或病房进行,称为偶测血压。由于血压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容易受到心理、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偶测血压的可靠性不高。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逐步开展,人们发现部分患者存在“白大衣高血压”(诊室内测得血压升高,而在诊室以外的地方,血压正常)或“白大衣效应”(诊室外血压也高于正常,但诊室内更高),部分患者存在隐蔽性高血压(又称“逆白大衣高血压”或被掩盖的高血压),即诊室内测得血压正常,但动态血压监测发现白昼平均血压水平升高,还有些患者存在夜间高血压(夜间与白昼血压均值相比下降小于10%)和血压晨峰(早上清醒前后血压呈现明显的上升高峰)现象。上述情况与高血压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但仅靠偶测血压,难以发现。 世界高血压联盟也指出:了解血压升高的唯一方法是测量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适用于多数高血压患者,尤其适用于可疑白大衣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传统的水银柱血压计价格低廉,测得的血压值较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操作,尤其是听力不好的老年人。对这些患者而言,电子血压计是不错的选择。使用电子血压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姿势:取坐位,上臂仅保留内衣,安静休息几分钟后测量;2.袖带要绑紧,不能太松,袖带下缘位于肘弯上两横指处;3.测量3次,每次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 自测血压的时间和频度建议如下: 1.初始阶段:连续测量血压7天,每天早上、晚上各测量1次。 2.治疗阶段:坚持每天自测血压,每周就诊一次,将自测血压结果供医生参考,指导药物治疗。 3.随访阶段:若血压得到良好控制,可每周自测血压1次(早晚都要测)。 4.若需了解24小时血压波动情况,可增加自测血压次数,早上(6~8时)、中午(12~14时)、下午(16~18时)、晚上(20~22时)各测1次,连续自测2~4周。 5.长期观察:每周自测血压1次(早晚都要测),每3个月重复一次初始阶段的自测血压频率。 专家忠告:目前市场上大量销售的指式、腕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较差,经权威机构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值得推荐。购买电子血压计时,患者应认准该产品是否有中国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MC),或者英国高血压协会(BHS)、美国医学仪器进展协会(AAMI)的检验合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