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原醛”
我们都知道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者有何不同?凡是病因不明的高血压,都称为原发性高血压;而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是某些疾病表现的高血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为“原醛”)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随着人们对“原醛”认识的加深,高血压人群中诊断为“原醛”的患者比例在逐渐上升。
王女士,今年46岁,发现血压高已8年,最高时达210/130mmHg(毫米汞柱),常感四肢乏力,曾到多家医院就诊,验血发现血钾低,波动在2.3~2.9mmol/L(毫摩尔/升)之间,予以多种降压药联合使用但效果欠佳。来我科就诊,做肾上腺CT检查,报告提示:右肾上腺小腺瘤。遂行手术切除,目前血压已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乏力症状较前明显缓解。伴随着手术后身体逐渐恢复的欣喜,王女士还从医生那里知道了个新概念“原醛”。
王女士正是这“原醛”大军中的一员。
“原醛”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引起醛固酮分泌过多所致。醛固酮是一种激素,如果它明显增多,人体内的水和钠就会大量潴留,继而引发高血压等一系列症状。患者以高血压及低血钾为特征,可有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烦躁、多尿等症状。通过超声、磁共振、CT检查可做定位诊断。
“原醛”的早期临床表现可与原发性高血压相似,可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并多伴有心血管表现。典型的“原醛”患者伴有血钾低,但目前统计的“原醛”患者高血压及心血管并发症可首发,低血钾可晚于首发症状2~3年后出现,还有7%~38%的患者血钾在正常范围内,从而增加了“原醛”与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难度。
若患者较年轻,高血压出现的同时伴有低血钾,则需重点观察,并检查相关生化指标,以免误诊。
“原醛”诊断方法有讲究
诊断“原醛”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血浆醛固酮水平增高而肾素分泌被抑制。测定卧、立位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II的方法如下:普食后卧位过夜,如排尿则应于次日上午4点以前,上午4~8点应保持卧位, 8点空腹卧位取血,取血后立即肌肉注射速尿40毫克(明显消瘦者按0.7毫克/千克体重计算,超重者亦不超过40毫克),然后站立位活动2小时,于上午10时立位取血。
如患者不能坚持站立2小时,则只测定卧位。如患者在站立过程中有不适或晕厥时,应立即让患者躺下、抽血并结束试验,必要时可静脉输液治疗。
抽血后血标本应在低温下(4℃)放置,经分离血浆后,于-20℃保存至测定前,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II水平分别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
“原醛”治疗不同于降压
在治疗方面,如确诊为单侧醛固酮分泌瘤或单侧肾上腺增生,则应行腹腔镜单侧肾上腺手术切除术。如患者不能承受手术,则推荐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如为双侧肾上腺增生,则推荐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建议用安体舒通(螺内酯)作为治疗一线用药,依普利酮作为选择用药。
对少见的遗传缺陷所导致的糖皮质激素可调节的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推荐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成人开始剂量为0.125~0.25毫克/天,强的松成人开始剂量为2.5~5毫克/天。
其他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仅有少数原醛症患者应用的报告,一般认为它们有抗高血压的作用,但没有明显拮抗高醛固酮的作用。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在将来可能会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