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降血糖效果显著,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并未得到多数糖友的认可。郑大一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栗夏莲认为,很多患者对胰岛素的认识存在误区,以致治疗上钻牛角尖的情况屡见不鲜。 43岁的王女士几周前检查出患了糖尿病,空腹血糖8.1毫摩尔/升,餐后血糖11.8毫摩尔/升。医生建议口服二甲双胍治疗,但王女士坚持要求注射胰岛素。原来王女士的母亲也患有糖尿病,以前用药物降糖,效果不理想,后来改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得很好。有母亲的前车之鉴,王女士自然更信赖胰岛素的降糖效果,可是用胰岛素治疗能这样随意“依葫芦画瓢”吗? 同样是胰岛素治疗,张先生的反应截然不同。张先生患糖尿病三年,平时口服降糖药、运动、控餐、测血糖,控糖措施一项也没少。几天前,张先生到医院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9.7%(正常应控制在6.5%以下)。医生建议张先生用胰岛素治疗,遭到了拒绝。张先生认为胰岛素用了就停不了,会上瘾。 栗主任说,在胰岛素使用上,医生跟患者之间摩擦很多。一些患者对胰岛素了解不全面,有的认为胰岛素是救命稻草,药到病除,非要用胰岛素治疗。有的把胰岛素当成洪水猛兽,觉得用了就摆脱不掉,其实,这是两种极端的认识,胰岛素是降血糖的好药,还得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来定。 Ⅰ型糖友由于自身胰岛功能丧失,必须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对于Ⅱ型糖友,特别是糖尿病初发患者,空腹血糖〉13.9毫摩尔/升(肥胖患者空腹血糖〉15毫摩尔/升)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9%,可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这样不仅可以使血糖快速降下来,减少高糖环境对脏器的损伤,还能使自身胰岛得到休息,恢复部分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血糖降下来后,再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恢复情况考虑是否用药。有些患者在初期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停用胰岛素后,可以不用服药,完全靠控制饮食、运动就能稳住血糖。空腹血糖不是太高的患者,用胰岛素治疗容易因降糖过度引发低血糖,这类患者建议口服二甲双胍、拜糖平等药物降血糖,在药物控制不理想的情况下,再考虑用胰岛素。 栗主任告诉记者,胰岛素成瘾之说纯属无稽之谈。之所以还有不少人有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因为现在很多患者平时不注意控制血糖,导致病情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心梗、脑梗、眼病等,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口服药物已经达不到控糖效果,也不适合药物治疗,必须靠长期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一些人误以为这是胰岛素依赖,其实是患者自身胰岛功能衰退,分泌胰岛素严重不足,不得不依赖外援。 另外,由于胰岛素通常是通过皮下注射,因此胰岛素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也成为患者拒绝胰岛素的理由。怎样减轻胰岛素注射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以下几个问题是糖友需要注意的。 胰岛素放至室温再注射:胰岛素从冰箱里拿出后最好放至室温再进行注射。否则注射刚从冰箱里拿出的胰岛素,由于温度低,注射后会给患者带来痛苦。 选用细且锐的针头:皮下注射时选择细而且锐利的注射针头是减轻注射痛苦的重要手段。患者宜选择专用的胰岛素注射器,其针头细而尖锐,注射时的疼痛要小于普通医用1毫升注射器。 待酒精挥发后再注射:如果消毒皮肤的酒精未挥发就进行注射,酒精从针眼被带到皮下,也会引起疼痛。 手捏皮肤牵引注射:注射时用一只手轻轻捏起注射部位约3厘米宽的皮肤,并引起轻微疼痛后再注射,这样既方便注射时进针,又能分散注射时针头引起的疼痛感。 进针要果断:对刚开始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来说,由于害怕疼痛,往往进针不果断。殊不知进针越慢,痛感越强。 拔针时别改变方向:注射完毕后,保持原进针方向,迅速将针拔出,这样可以尽量减少针头对皮下神经末梢的刺激。 放松精神和身体:在整个注射过程中,尽量保持放松,这样能避免注意力过度集中而引起的痛觉敏感性增强。 更换注射部位:定期更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都与上次注射部位保持3~4厘米的距离,避开皮肤感染处及皮下硬结,可以使疼痛尽可能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