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认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特点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左心室功能状况。在无症状病人中,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比有痛者为少,有显著ST段改变的较少,持续时间短,左室功能减退较轻。②心绞痛警报系统缺损。有广泛心肌梗死或弥漫性冠脉疾病、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可因心脏神经末稍破坏或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而痛感缺失。③痛阈增高。无症状心肌缺血病人疼痛阈值高,对疼痛较能耐受。
在治疗上以联合用药较好。一般用硝酸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由于本病发作可能与血管收缩张力增加有关,因此,用硝酸甘油敷贴方法对预防心肌缺血的发作有效。β受体阻滞剂中的拉贝洛尔和阿替洛尔,对缓解无症状缺血效果较好。由于西药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故对那些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病人、用西药后出现难以接受的症状的病人、合并植物神经不稳定的病人,选用中药治疗可望弥补西医之不足。对无症状性左主冠状动脉或3支血管病变、伴左室功能不良的患者来说,猝死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多为其首要表现,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如仅为1~2支血管病变,则通常以内科治疗为主。摘自《全新冠心病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