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因此,晚饭后夕阳西下、华灯初上,不管哪个城市的街道路旁、广场河边,遛弯的人们都成了一道风景。可你知道吗?饭后什么人该走、怎么走、走多久,都有很多讲究。一旦选错了散步方式,非但不能活到“九十九”,还可能对你的身体造成伤害。
散步像给全身做“按摩”
现代人长期久坐,忙碌的8小时中,屁股不得不时刻黏在椅子上,时间长了,肌肉僵硬、腰酸腿疼,全身的器官功能也随之减弱,各种病接踵而来。可别小看散步,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当人散步时,全身95%的肌肉和骨骼都被调动起来,代谢活动增强、血流通畅,就像从头到脚给全身做了遍“按摩”,不仅释放压力,还能护心护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国玺告诉记者,散步时,下肢肌肉加强活动,有节奏地挤压静脉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使它迅速回流心脏,可减少患动脉硬化的可能。美国运动医学博士赖维也指出:“轻快散步20分钟,就可将心率提高70%,其效果正好与慢跑相同。”对于大脑来说,不论年龄几何,散步都能保持头脑活跃,甚至提高推理能力。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教授柯尔克表示,散步就像一个延缓大脑衰老的神奇药丸,能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约上家人、三五好友一起散步效果更好,如果边走变说,更可增强大脑能力。”
除了对心脑有利,散步还是保护肠胃和肺部的好方法。长时间坐着,肺扩张会受到一定限制,影响呼吸的深度。散步时,肺的通气量比平时增加一倍以上,有利于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一旦身体活动少了,胃肠功能也会跟着减弱,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饭后散步时,腹部肌肉的运动能对胃肠进行有效按摩,改善它的消化吸收能力。
此外,散步对缓解压力也有很大帮助。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怀特说:“轻快的步行,直到你微微有劳累感,是治疗情绪紧张的理想镇静剂。”
胃下垂、高血压不适合
饭后散步虽然有种种好处,但对有些人来说却不完全适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张声生告诉记者,临床中,他碰到过这样的例子:老人退休后,生活悠闲,每天晚饭后立刻去跳舞或走路。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胃部胀闷,轻微疼痛,食欲也下降不少。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胃下垂。张声生解释,饭后胃里充满食物,走路会增加振动,加重胃负担,尤其吃的过饱时,长时间站立很容易引起或加重胃下垂。因此,感觉吃撑了,最好先别走动,暂时不要过度喝水,靠在床上等撑胀的感觉减轻后,再去散步。边散步边用双手按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以促进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患有胃下垂的人饭后最好少走动,也不要长时间站立,可以坐下来或躺一会儿再活动。
此外,还有几类人也不适合饭后立刻散步:
患冠心病、心绞痛的人。进食后立刻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有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最好餐后1小时再散步,每次半小时,注意步速不要过快。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饭后最好静坐闭目养神10—30分钟再散步,马上散步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乏力,甚至昏厥。高血压患者散步时最好上身挺直,否则可能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走路最好前脚掌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否则会使大脑处于不停振动中,易引起一过性头晕。
患有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人。饭后立刻散步会增加胃肠蠕动,吃进去的食物对胃壁产生刺激,不利于胃黏膜修复。
贫血、低血压的人。饭后大量血液都供给胃部了,散步时很容易造成脑部相对缺血,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厥。一般来说,这类人可选择早起散步。
“百步走”应是“摆步走”
“真正的‘百步走’应该是‘摆步走’,不是急行军、锻炼式的散步,而是摆动手臂,悠闲地慢慢溜达。”张声生告诉记者,“饭后百步走”最适合那些长时间伏案工作、形体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只要走上20分钟,就能促进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做到以下几点,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饭后不要马上动。“收拾完桌子,洗洗碗,把手头工作做完,耽搁十几分钟后再出去走走,时间刚好。”张声生建议,饭后立即散步,势必会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运动系统去,这样就延缓了消化液的分泌,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睡前2小时别散步。张声生表示,晚上7—9时散步较好,太晚了氧气会变稀薄,太早了街上人多空气污浊。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指出,散步时体温升高,你的大脑会得到降低体温的信号,体温降低使人放松,因而可以促进睡眠。但如果睡前两小时散步,时间太晚了不足以使身体降温,反而会影响睡眠。
逆风散步,顺风返回。如果室外风比较大,那就逆风开始散步,然后顺风返回,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散步时出汗而受凉。
搭配一些小动作。研究证明,散步时摆动双臂有助于血液循环和增强心脏力量,这也是乐队指挥多长寿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散步时两臂有节奏地前后摆动,有利于恢复健康。
先走上坡,再走下坡。散步起始最好走上坡路,可挺胸、抬头,有利于腰膝锻炼,返回时走下坡,利用惯性,全身有节奏地运动,以利全身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