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六十,本应开启美好的金秋时光,却有不少人早早地被脑卒中这个病魔击倒,有的须靠轮椅拐杖出行,有的甚至从此卧床不起,整个家庭失去了欢笑。根据最新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工作进展报告”,脑血管病在我国国民死因调查中已居于第一位,也是60岁以上人群肢体残疾的首位原因。“世界卒中日”来临之际,此次筛查项目主要负责人——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院士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卒中发病已呈井喷态势”,同时他指出,脑卒中是可防可治的,关键是“关口前移”。
生命时报:根据最新统计,2012年我国脑卒中患病率达到了1.82%,以此估算我国40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已有1036万人。近30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王陇德:我国脑卒中目前的发病情况完全可以用“井喷”两个字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平均患病率为0.27%;我们的筛查结果与之相比,表明全国脑卒中患病率1986~2012年的年均增长率为7.6%。世界卫生组织的SINO-MONICA研究表明,从1984年到2004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以年均8.7%的速度增加,可见增长速度是惊人的。
生命时报:分析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中,男女发病比例相当,但农村高于城市,且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这该如何解释?
王陇德:实际上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主要与男性生活方式不良者较多有关。高血压是脑卒中第一危险因素,农村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城市,并且无论是否为高危人群,农村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都低于城市。治疗率低,血压达标率自然就低,容易发生脑卒中。学历高的人群往往更关注健康知识,而受教育少的人对健康知识了解得少,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习惯又多见,就更易发生脑卒中。
生命时报:这次筛查还有这样一个数据:65岁以下的卒中患者占50%,为什么卒中年轻化了呢?
王陇德:最近3个大样本的调查证明,我国脑卒中的年轻化趋势很明显。很多年轻人有个错误观念,认为卒中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前不久,就有个31岁的年轻人突然发生了脑卒中,昏迷几个星期了,现在还没有苏醒。他就是多年的高血压一直没控制好。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很多年轻人仗着年轻,养成了很多坏习惯,比如熬夜、吸烟,有的长期精神紧张。慢病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生命时报:这次筛查提示,中国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与西方人有一定区别,这对防治有何指导意义?
王陇德:我国卒中人群的高危因素,除了高血压与西方同样位居第一,筛查结果还提示,高密度脂蛋白低、同型半胱氨酸高以及糖尿病是中国人卒中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低可以用中国人运动少来解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高低与遗传相关。中国人群中这个指标高的人比较多。如果叶酸摄入充足,或多吃绿叶蔬菜、新鲜水果、坚果、豆类食品,能降低其水平。糖尿病对卒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脑血管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血管长期“浸泡”在高糖分的血液里,对内膜破坏很严重。
生命时报:国外脑卒中的防控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王陇德:经过50年的努力,很多发达国家的脑卒中发病率都在明显下降。美国卒中死亡率下降了60%,男性发病率下降了30%,女性下降了18%。日本曾和我们一样,卒中位居第一位死因,现在已降到第七八位。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卒中的危险因素是明确的,筛查也不复杂,而效果是肯定的。例如,明确危险因素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美国每年这个手术做15万~20万例,而我国2010年总共做了247例,到2012年做了1310例,还差得远。
生命时报:这次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王陇德:我们就是要把预防脑卒中的关口前移。卒中有很多危险因素,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处在危险之中。一方面,我们让医生下到社区,对普通人群进行筛查,目前已经覆盖了200多万人;另一方面,我们发动了全国225家医院,对来医院就诊的40岁以上患者进行筛查。初筛后发现的高危人群,还要进一步检查颈动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最后,针对性地给予生活方式、治疗上的干预。如果危险因素不去除,卒中患者的复发率是非常高的,5年内1/3以上会复发,他们通常的轨迹就是中风—复发—中风—伤残—中风—死亡。以往,医生都是等着病人来治疗,这次我们要主动出击,降低人群中的危险因素,把脑卒中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