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不仅要关注白天的血压,还要关注夜间的血压,因为血压有着规律的昼夜变化,有“勺型”高血压和“非勺型”高血压之分。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勺型”高血压,基本特点是夜间血压低而白天血压高,大约在午夜0点时分达到最低点,系一天中的低谷状态,而后在凌晨时分开始逐渐上升,到上午10点左右达到最高点,系一天中的高峰状态。
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非勺型”高血压,即在夜间血压并未正常下降,甚至有所升高,或夜间血压较白天血压下降百分比<10%。
“非勺型”高血压说明靶器官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较大,需要更积极地控制血压。因此,高血压患者对血压的监测不只是在白天,还有夜间。
另外,人的心率也有昼夜节律变化,正常情况下,心率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加快,如活动、呼吸、血压、体温以及精神因素等,而在静息时,尤其是在夜间,心率会减慢,学者将这种情况称为“勺型”心率。反之,若夜间心率并未减慢,甚至有所加快,或夜间心率平均值有所下降,但未小于白天平均值的10%,则被称为“非勺型”心率。
有研究表明,“勺型”心率者与“非勺型”心率者相比,后者更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可视为独立预测因子,因为夜间“非勺型”心率意味着机体交感神经张力较高,容易对血压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对心脏、脑血管和肾脏也有损害,患者的预后较差。
所以,高血压患者在关注血压的同时,还要关注心率的昼夜变化,特别是要了解自己在静息状态和夜间的心率情况。如果在这些情况下,心率大于70次/分钟或更多,就要提高警惕,可能预示着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大,也可能意味着血压控制不好。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降压药物,如选择能够降低交感神经张力的β受体阻滞剂,将其作为基础降压药,并联合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以形成优化降压组合,争取“非勺型”心率逆转,更好地控制血压,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