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制剂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胰岛素类似物的发明及使用,使其临床应用变得更为简便有效。但是,很多人对胰岛素心存疑惑,甚至有错误的认识。
误区一:胰岛素不能用,会成瘾
胡先生患糖尿病十年,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史,已做过支架植入术,现服3种降糖药,剂量均较大,但空腹血糖仍为11.3毫摩尔/升,仍坚决不用胰岛素。
对2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若胰岛功能明显减退,不能分泌降糖所需的足够数量的胰岛素,则外源性胰岛素的使用就成了必然,否则,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势必会加速并发症及伴随疾病发生发展,其代价必然是影响生活质量和缩短寿命。但,这跟毒品的“成瘾”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误区二:胰岛素没有副作用,或至少比口服药小
高先生患糖尿病5年,最初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良好。3年前听朋友劝告开始使用“没有副作用”的胰岛素,但血糖波动较大,体重增加了近10千克。
降糖药有副作用。胰岛素和格列本脲等胰岛素促泌剂的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二甲双胍主要副作用在胃肠道,腹胀是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问题,格列酮类的主要问题是水肿及心衰。高先生等患友误认为使用胰岛素就可以避免口服药的副作用,其结果是不仅血糖控制不如以前,而且遇到了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副作用。
误区三:即使低血糖频发也应坚持使用
吴女士患病3年,1 年前因酮症酸中毒开始使用胰岛素。近半年血糖维持在5毫摩尔/升,但中餐前经常出现心悸、出汗伴饥饿感,测血糖为3.5毫摩尔/升,有时夜间也出现类似症状。但吴女士一直认为血糖还是低点好,可以避免发生急性并发症。
其实,胰岛素的使用,可以是长期终身替代,也可以阶段性,甚至是极短时间内使用。胰岛功能检测提示吴女士自身胰岛尚有一定分泌功能,停用胰岛素换口服药后,血糖仍理想控制,但低血糖几乎未再发生。
误区四:因害怕注射或疼痛,即使控糖不佳也不愿多次注射
患病16年的林女士,每天注射2次预混胰岛素。曾服二甲双胍和拜唐苹,因胃肠道问题而停用。近半年自觉手指麻木,糖化血红蛋白为6.5%,动态血糖监测提示血糖波动较大,白天及夜间均有低血糖发生,最低为1.9毫摩尔/升。检测血C肽空腹为0.914微克/升,餐后2小时为0.892微克/升,提示胰岛功能差。但林女士因害怕注射疼痛,仍拒绝注射治疗。
其实,在经济条件允许时,这类患友可使用胰岛素泵,既能达到血糖的理想控制,又能避免多次注射及注射带来的疼痛。
误区五:注射胰岛素同时还要吃口服药,既费钱又麻烦
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分为基础和餐时两部分,而今常用的胰岛素制剂,如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等,即使在餐前半小时注射也不能保证与自身胰岛素分泌规律完全吻合,因而多数患友需合并口服药,血糖才能得到理想控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更符合生理性需要,但对部分患友,若想使血糖得到平稳控制仍需合用口服药。表面上看,既打针又吃药,确实费力费钱。但是统计显示,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费用约为降糖治疗费用的7倍多,而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与血糖控制状态密切相关。故若想省钱省力,就不能怕麻烦。
对胰岛素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使糖尿病患友面对胰岛素,态度迥异。其实,若能做到“重视个体差异,及时尽早使用,适时全面评估,明确治疗周期”,胰岛素就会成为取舍简便的降糖药物,有助患友“赢”在有效控制血糖这条起跑线上。